首页

诗蔓女王踢裆视频

时间:2025-05-29 09:07:19 作者: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 我国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浏览量:20795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马帅莎 李仪)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白国龙 摄

  天问二号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地球准卫星之一。天问二号任务工程目标一是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二是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科学目标则聚焦于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多项物理参数,一是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开展轨道动力学研究;二是开展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形貌、物质组分、内部结构以及可能的喷发物等研究;三是开展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样品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开展小行星和太阳系早期的形成与演化研究。

  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仅仅是天问二号任务漫长探测过程的“第一步”。天问二号任务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共包含发射段、小行星转移段、小行星接近段、小行星交会段、小行星近距探测段、小行星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主带彗星转移段、主带彗星接近段、主带彗星交会段、主带彗星近距探测段等13个飞行阶段。其中,小行星探测和采样返回包括9个阶段,发射段顺利完成后,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这一阶段将持续约1年,期间需实施深空机动、中途修正等操作,直至距离小行星约3万公里处。随后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在近距探测段按照“边飞边探、逐步逼近”原则,对小行星开展悬停、主动绕飞等探测,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完成采样任务后,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此后,主探测器则继续飞行,前往主带彗星311P,开展后续探测任务。

  探测器上共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热辐射光谱仪、探测雷达、磁强计、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喷发物分析仪、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激光一体化导航敏感器、旋转衍射高光谱相机等11台科学设备。这些先进设备将助力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进行探测,获取科学数据。

白国龙 摄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78次发射。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我国高轨发射的主力火箭,也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火箭,此前已完成108次发射,曾执行过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探月工程任务。为确保“长征三号乙火箭‘可靠、精准、准时’答卷”,跑好天问二号任务“第一棒”,设计人员历时2年完成了多轮设计迭代,同时满足了各方约束要求,实现火箭与探测器完美“交接班”。(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外导演畅谈电影文化交流:跨文化“碰撞”会引起更多共鸣

“我的中医馆计划6月在合肥开诊,此行主要过来取经,两岸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期待有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台湾医师陈育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东西问丨徐克谦:中国哲学对世界共同面对问题的启发

半岛电视台22日报道,有军用无人机一直在拉法的科威特医院附近盘旋,持续数个小时。报道称,这些无人机飞行高度非常低,一直在收集潜在袭击目标的情报信息。当地居民感到十分恐惧,因为他们认为袭击即将到来,但却不知袭击会在何时何地发生。

住建部:全国城市每年再生水利用量约180亿立方米

“队伍中有这样一名老队员在,让我这个新上任的教练感到非常踏实。”射弩队教练白峰坦言,张洪不仅在器材操作上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她凭借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经历,能够有效地帮助队员们调整心理状态,特别是在训练疲劳时。

免签与出入境政策“红利”不断“变现” 出行需求潜力不断释放

据了解,“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和会林文化基金联合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的一项国际青年文化交流活动,至今已走过十三个年头,共邀请102个国家1009位外国青年落地中国27省区市,完成985部纪录短片。2014年,“看中国”项目特设“金目奖”,旨在对本年度中具有敏锐眼光和深刻洞见的优秀作品予以特别表彰,已成功举办九届。

东西问丨杨宾:如何从影视合作洞见中拉文明对话?

香港艺术馆亦邀请香港艺术家梁丽雯,配合展览创作艺术作品《赢在起跑线》。她参照古代文人入仕为官或归隐山林等不同人生选择,以传统工笔画描绘7个身穿幼稚园校服的孩童角色,画中孩童化身为明、清两朝的古文青,走进古代“婴戏图”中的庭园布置,让观众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重新探索人生意义。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